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钦南区:推进盐碱地海水稻规模种植

2019-06-17 15:00:43 来源: 广西日报 作者:潘云锋

    盛夏,正是海红米水稻插秧的最佳时期。6月12日,在钦州市钦南区大番坡镇沙坡村,村民叶逢敬看着100亩盐碱地里郁郁葱葱的秧苗迎风微摆,开心地笑了:“这些丢荒的土地终于又恢复了生气,还能给我们带来财气。”

 

    钦南区沿海一带有大量滩涂,因为盐碱化严重,种啥赔啥,村民有句顺口溜:“咱村的地,远看是水一片,近看全是碱!想吃一片肉,没钱!”然而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也赋予了这一地区一种“宝贝”——海红米,它生长在滩涂上,靠海水灌溉。

 

    海红米在钦南区沿海一带称“潮禾米”,历史上也称“毛禾米”,在钦南区种植历史悠久,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没有真正形成特色农业品牌,带动农民群众致富。为充分利用钦南区大量沿海滩涂和大风江、钦江、大榄江等沿江盐碱地的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钦南区着力推进海红米种植,专门出台了《“钦州海红米”种植方案》,安排发展资金170多万元对海红米种植进行奖补,扩大种植规模,升级海红米产业链。

 

    康熙岭镇新南村距离茅岭江入海口仅数公里,常年受到海水倒灌致使土地盐碱化严重,大量土地丟荒,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近于零。2017年,在新南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苏耀森的带领下,村集体租用村民土地,试种15亩海红米,获得初步成功。在当年的第一书记产品展销会上,海红米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很多城市居民还主动到新南村购买,产值达7万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2018年该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盘活村民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机械化机耕技术,种植海红米200多亩,产值超92万元。

 

    2019年,借鉴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钦南区大番坡镇在沙坡村着力打造海红米立体种养示范基地项目。项目由沙坡村党支部挖掘盘活咸碱田资源,集中流转给沙坡村村民合作社统一利用,通过种植海红米,套养鸭和鱼等,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沙坡村和大番坡村42户农户参与。

 

    种植海水稻不仅可以产出海红米,还可以产出钦南沿海特有的滩涂特产——禾虫。禾虫又称为疣吻沙蚕,多栖身于咸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层里,种植海红米的田块正是禾虫的理想成长环境。禾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经济效益甚至高于水稻收入。

 

    近年来,钦南区大力推动与钦州市沃龙养殖有限公司的合作,通过公司聚集钦南区东场镇、那丽镇、黄屋屯镇、康熙岭镇等沿海8个镇的农民联合成立钦南区红米禾虫协会,建立“公司+协会+农民”的模式,组织带领周边群众依托滩涂海域,大力发展海红米套养禾虫立体种养,进一步做大做强海红米和禾虫产业。

 

    黄屋屯镇屯南村农户钟树范4年前就开始种植海红米,并套养禾虫,如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尝到甜头的他选择加入钦南区红米禾虫协会,抱团发展。

 

    “海红米市场价大约30元/公斤,禾虫200元/公斤。一年下来每亩海红米收入超1万元。”钟树范在给记者算经济账时脸上乐开了花。

 

    “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解决了农村群体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又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基地,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互动双赢。”钦南区委组织部部长叶金芬说。

 

    据了解,钦南区沿海可种植海水稻的土地有3万亩,经过改造可种植海水稻的土地超过10万亩,发展潜力巨大。到目前,钦南区已种植海水稻超过5000亩,有23个村14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