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行情 >> 正文

今年早籼稻种植再减,短期早籼稻处境堪忧

2019-05-09 15:54:08 来源: 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经辉煌一时的早籼米目前已基本淡出居民的餐桌,早籼稻种植面积也日益萎缩,对整个稻米以及粮食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发展前景不甚乐观,若能发挥优势、攻克难点,后期仍可有所作为。

 

    早籼稻曾经是我国居民的重要口粮,也曾是工业用重要原料和南方地区重要的饲料原料来源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曾经辉煌一时的早籼米目前已基本淡出居民的餐桌,早籼稻种植面积也日益萎缩,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今年早籼稻种植再减


    受大米有效需求不足、替代供应增加、市场整体走势低迷和种植效益不好等因素影响,农户种植早籼稻意愿不断降低,2019年我国早籼稻种植面积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预计,今年全省春播面积1975.2万亩,比上年减少68.5万亩,其中早稻减少37万亩。江西全省早稻播种育秧面积1699万亩,较2018年减少约101.1万亩。湖北等早籼稻主产区也提出要调减双季稻面积,早籼稻种植面积自然也在调减之列。整体来看,今年早籼稻种植面积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面积减少“非一日之功”

 

    由于早籼稻具有生产虫害少、易保管、双季稻产量高、早籼米出饭率高、工业用和饲料用途广等特点,建国以来获得较快发展,为解决我国温饱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杂交水稻技术获得突破,早籼稻面积下降拐点率先到来;80年代以后,早籼稻产量也从高位回落,此后一路减少。

 

    建国初期,我国早籼稻种植面积约562万公顷,1974年达到历史峰顶的1300万公顷,此后开始缓慢下降,1978年降为1219万公顷,占当年水稻面积的35.41%。1979年至1984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公顷左右,1985年至1991年已降为900万公顷左右,1992年至1997年保持在800万公顷左右,1998年至2005年为600万~700万公顷,2006年至2017年只有500多万公顷。2018年国内早籼稻种植面积再下台阶,只有479.1万公顷,是建国以来最少的一年,较1974年减少63.15%,仅占当年水稻面积的15.7%。

 

    由于面积大幅下降,早籼稻产量也大幅减少。得益于单产提高,早籼稻产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建国初期,我国早籼稻产量不足1000万吨,1969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5年后突破5000万吨大关,占国内稻谷总产量的近四成,1984年达到历史峰顶的5330万吨,此后开始一路减少。1984年至1990年产量基本维持在4700万~5300万吨水平,上世纪90年代产量降至4100万~5000万吨水平,2000年后长期徘徊在3000万~4000万吨(2003年为2948万吨)。2017年早籼稻产量再次跌破3000万吨,为2987万吨;2018年进一步减少到2859万吨,只及1984年产量的53.6%,几乎减少了一半,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少的一年。不但早籼稻产量持续在历史低位徘徊,在稻谷总产量中的占比也不断下降,2018年只有13.48%,仅为1978年的36.3%。


    五大因素致面积下降

 

    原因一:早籼米品质难以满足需求。早籼稻生长期相对较短,一般为90~125天,是三大稻谷品种中生长期最短、上市最早的一季稻谷。在我国处于温饱阶段时,早籼稻因接新早、出饭率高、复种指数高等优点,一度受到广大农户和居民的欢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也逐渐从吃饱向好吃、营养、健康方向发展。虽然早籼稻的品种也在不断改良,但仍滞后于人们日益增加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导致早籼米的口粮需求不断减少。

 

    原因二:替代品挤占早籼米需求。2012年以来,大米进口激增,特别是大量低端大米的进口,对我国大米市场构成严重冲击,早籼米市场所受冲击最大。随着2013年我国全面启动稻谷托市收购,政策性稻谷库存不断增大,临储库存稻谷也变成超期储存稻谷,不得不低价进行出售,挤占了很大一部分早籼稻的工业用和饲料用市场。自2004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早籼稻价格持续高于小麦、玉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7年,使得早籼稻部分市场被小麦和玉米所替代。

 

    原因三:早籼稻种植效益低下。普通中晚稻市场需求低迷,但种植面积一直居高不下,而品质好的优质稻比例却一直难以提升。但这不是市场的错,而是此前有高于市场价的最低收购价托底,普通中晚稻的需求得到强有力的保障,种植效益较好。这种因价格扭曲导致市场资源配置错位的情况,也将随着价格理顺而得到改变。目前稻谷最低收购价全面下调,普通中晚稻种植效益已大幅下滑,种植面积预计也将减少。由于早籼稻需求下降,加上国家开始农业供给侧改革,连续多次降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特别是2018年降幅较大,使得当年早籼稻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甚至低于小麦价格,导致国内早籼稻种植全面亏损,种植效益不但低于中晚稻,也低于小麦、玉米和大豆,农户种植意愿下降。

 

    原因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近年我国稻谷连年丰收,产大于需,稻谷三大品种已连续6年全面启动托市收购,政策性稻谷库存十分庞大。在此背景下,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由于一季稻生长周期长、产量高,品质相对较优,种植效益也相对较好,受到国家政策扶持,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而双季稻产量高于一季稻,但稻米品质相对较差,对地力损耗较大,国家有意对部分水肥条件不足的双季稻产区进行调减。

 

    原因五:早稻收获期生产条件相对较差。早稻的收获时间为7月中下旬,正是酷暑难耐的季节。而早稻收获后又要赶在立秋之前将晚稻或秋季作物立即栽种下去,否则将耽误农时,也就是“双抢”。由于“双抢”期间田间劳作十分艰辛,也是农户不愿种双季稻的原因。

 

    短期早籼稻处境堪忧

 

    由于近年早籼稻种植面积占比不高,对整个稻米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小,加上种植效益低下,科技投入相对不足,预计未来几年早籼稻的品质改良进度仍将偏慢,短期难以刺激需求增加。目前政策性稻谷库存居高不下,超期储存的低价稻谷也越来越多,对早籼稻市场份额的挤出效应仍将持续。同时,当前进口大米与早籼稻的价差仍较大,对早籼稻市场的冲击不可忽视。

 

    由于小麦和玉米价格较为坚挺,且后期有继续回升的迹象,储备小麦和玉米轮换所造成的新陈价差小,加上储存条件改善,部分地区有增加小麦、玉米,减少早籼稻储备的趋势,也将对早籼稻需求带来影响。由于早籼稻需求难以改观,加上稻米市场整体走势较弱,预计早籼稻市场低迷态势难改,种植效益也将难以改善,预计短期农户种植意愿仍将较弱。

 

    后期早籼稻仍有可为

 

    尽管当前早籼稻处境艰难,但其作为接新最早的稻谷品种,工业用和饲料用的重要原料,以及具有易保管、复种指数高等优点,仍将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只要早籼稻能发挥优势、攻克难点,后期仍可有所作为。

 

    提升品质,促进早籼稻发展。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已大幅提升,“双抢”的艰辛程度已大为减轻,但优质稻种植水平整体仍不高,中晚稻不超过30%,早籼稻更低,但同时也给了早籼稻加快发展的机会。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改良早籼稻种子,实行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加快提升早籼稻品质,不断生产出更多优质、营养、适口性好的产品,努力吸引消费,赢得市场。

 

    营造环境,提升早籼稻需求。在提升品质的同时,还应继续采取措施减少大米进口,加快政策性稻谷去库存,减少低价大米对早籼米市场的冲击,使早籼稻需求早日恢复正常。随着小麦和玉米价格上涨,早籼稻与小麦和玉米的比价已基本恢复正常,后期早籼稻比价可能偏低,这也将有助于后期早籼稻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需求的增加。

 

    转变观念,重塑早籼稻形象。我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并不宽松,稻谷供大于求是暂时的,双季稻仍将不可替代。因此,在早籼稻品质得到提升后,应充分发挥其复种指数高的特点,采用订单模式,继续推广双季稻种植,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