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平乐县村民“逆流而上”热衷种水稻

2014-06-19 12:03:50 来源: 桂林日报 作者:蒋伟华 陶彩忠

经过包装,阳安的大米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  

▲陶绍斌经常回来看家里的水稻长势如何。  

经过加工的大米准备出仓  

有了水稻规模种植的示范,一些返乡农民也尝试种植葡萄等经济作物。  

机械化作业在乡里已很常见。  

水田成片非常方便机械化作业。

 

 

  近年来,由于种植水稻经济效益相对比较低下,很多农民种水稻的热情不是很高。但平乐县阳安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该乡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特别是近年来,每年种水稻几十亩、上百亩的种植户达上百户。那么,在种植各类经济作物风起云涌的大潮下———

  如今,农村搞种养都以经济作物为主,随之也涌现出了如“柿子节”、“淮山节”、“柑橘节”等因各种经济作物出名而衍生出来的节庆。水稻这种已经流传数千年的作物已在很多乡村成了“副业”。一些农民为了发展经济作物甚至宁愿去买米都不愿意种植水稻。水稻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成为一种被边缘化的产业。究其原因,是因为种水稻的经济效益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平乐县阳安乡却一直坚持以水稻种植为主,每年种植水稻几十亩、上百亩的种植户达上百人,这里的村民为什么“逆流而上”热衷种植水稻?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大潮下,他们该如何走出水稻增收的新路?近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阳安乡进行了探访。

  1、水好田肥(阳安成为远近闻名的稻米之乡

  阳安乡离县城约30公里,开车一小时才能到达。快接近阳安的时候,道路两旁视野非常开阔,一片片绿色的稻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人看了心情豁然开朗。

  说起阳安水稻的种植,乡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告诉记者,这跟当地圣山下的水库是分不开的。据《平乐县志》记载,圣山是古昭州八景之一。圣山位于阳安乡石面山村南,圣山环绕下的平口水库,又称圣山湖。平口水库库容为5960万立方米,水库容量仅次于青狮潭。经平口水库灌溉产出来的稻米清香无比,也造就了阳安“稻米之乡”的美誉。

  阳安大米好吃,向来声名远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阳安人最自豪的是上交给国家的公余粮是全县最多最好的,当地人赶圩交易最大宗产品是大米,人们购买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靠的也是卖大米换来的钱。

  阳安大米好吃,除了水库的功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发得早,田地肥力好。阳安的农业开发最早可上溯到唐朝末年。

  据史料记载,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唐朝发生政变,朱温(梁太祖)易唐为梁。陶、李、莫、翟、荣等将士不愿为梁臣,遂辞官解甲,屯居于昭州南郊“南木垌”(即今张家、阳安、青龙、桥亭等乡镇一带),成为平乐的第一代中原移民。

  当时这里河流纵横,是塘泊星罗棋布的湿地。来自中原地区的先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人们在挖渠放排水的基础上,将大量的草木埋到湿地里,一来便于来年耕种,二来大量的草木经过沤制后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较好地改良了土壤,使过去人迹罕见、环境恶劣“南木垌”开发成为平乐农业发达的富庶之地。特别是经过一千多年的耕种,随着技术的提高及品种的改良,阳安稻米质量不断提高,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稻米之乡。

  2、向规模要效益,乡里种水稻数十亩的村民达上百户

  阳安水稻虽然闻名,但是随着各地发展种养的热潮,水稻的经济价值却渐渐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

  52岁的陶开德是阳安乡加东村委的村主任,家里只有三亩水田,以前家里两个孩子在读书,全家收入就靠这几亩田,为了能让孩子完成大学学业,他还欠了不少钱。

  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水稻产两季,一共收2000斤左右的谷子,3亩地就是6000多斤,除去成本,一年收入最多也就五六千块钱,每年种植水稻还不够两个孩子的学费。为了多点收入,闲时只好出去打工。这种情况在整个乡都差不多,为了多点收入,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弱病残种植水稻,保证一年家里的吃用。

  2007年,他决定不再出去打工了,一来自己年龄大了,老人也需要照顾。他想要在农村做一番事业,于是想到了承包土地将传统的水稻种植做大。

  最开始他承包了10亩地,这是个苦力活,插秧、施肥,收割等,每件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一年下来也只得了一两万块钱。

  “必须扩大规模才能赚钱。”他得出了这个结论。为此,他陆续扩大了规模,现在已经承包了150亩水田种植水稻。除去开支,每年收入有十几万。

  这么多水稻怎么种植?记者有些疑惑。

  “肯定用机械了。”他说,这几年来,他陆续买了耕田机、插秧机、烘干机、收割机等机械,有了机械种田就不成问题了,一部插秧机一天可以插10亩地,一部收割机一天收割10来亩也没问题。这些机械花了三四十万,加上建烘干房、培秧房等投资一起达到了七八十万,目前他是全乡种植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人。

  有付出就有回报,这几年他家种植水稻一年可收入10多万元,加上他家的机械还经常租出去帮人干活,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的收入,这样一算,一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

  2011年,在外地打工多年的村民谢振转也回到家里承包了五六十亩地,种起了水稻。他说,这些年看到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开始回家承包土地种水稻,不甘心打一辈子工的他也回到了家乡,目前也已经投资了几万元买机械种水稻,一年能赚四五万。

  记者在村里转了几圈,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村民的房顶几乎都是平的,没有任何遮拦,这不是很难隔热吗?

  “这是为了方便晒谷子。”陶开德解释了这个现象。他说,村里的地非常紧张,能用的基本都用上了,所以晒东西很不方便,特别是一些种水稻的大户,每年收割谷子的时候很难找大片的地去晒,为了能尽快出谷子,除了在楼顶晒谷子,很多人都买了烘干机。

  据乡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介绍,阳安乡种植水稻每年超过50亩的有30多户,20-50亩的有100多户,10-20亩的也有100多户,规模种植水稻已经成为乡里独特的风景线。

  3、改良品种引进公司,种水稻人均年收入近3000元

  这么多人种水稻,每个人都能赚到钱吗?

  面对记者的疑问,村民告诉记者,如果是单纯种植几亩肯定是赚不到什么钱,所以他们才想到了规模种植。不过如何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单价才是硬道理。

  为此,这几年,乡里先后引进粮油公司如桂林力源粮油公司、大雅大米加工厂等对乡里的稻米品牌进行包装宣传。

  陶绍斌是大雅大米加工厂的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加东村人,在外做生意多年的他,看到乡里的水稻发展如火如荼,就决定要回到家乡利用水稻做一番事业。经过筹划,他跟朋友投资几百万元,去年建起了大米加工厂。

  记者在他的工厂里看到,工人们正在搬运已经装好的大米。他说,现在他的大米加工有四个品种,目前已经在桂林、柳州等地开了多个大米直销店。他收购的大米大多数都是阳安乡的大米,每年大概加工大米一万吨,产值近千万。

  “这全靠乡亲们的信任。”他说,加工厂现在基本都是跟农户合作,公司提供品种、农户就帮种植,种出来的产品卖给公司。这对双方来说是互赢,因为公司收购大米省了农户的时间和路费,收价也比较高。

  据乡农业推广站的负责人介绍,现在公司一般推广优质稻,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优质稻一般年平均亩产850公斤,每公斤售价约6.6元,一年下来每亩收入约2800元,越种得多,收入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农民要规模种植的原因。

  据了解,去年以来全乡水稻种植面积约26000亩,以优质常规稻如广东油粘、丝香一号、白玉丝苗等品种为主栽品种,总产量约9960吨,全乡25000人,仅这一项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近3000元。

  4、用种水稻得的钱发展经济作物,实现“双保险”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虽然规模种植水稻能得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规模种植水稻,所得收入就有限。而且种植经济作物的高效益也在刺激着村民的神经。

  那么为什么乡里很少有人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呢?

  “风险有点大。”陶开德坦言,不少村民其实都在尝试着种植马蹄等经济作物,这种作物一般是夏收后再种,但一亩投入需要几千元,如果种得好,一亩地就可以得到上万元,但高投入也伴随着高风险,马蹄的价格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而水稻却不一样,是国家控制价格的,而且现在公司的收购价基本比外面的高,所以每年只赚不亏,求稳是农民最实在的想法。

  但毕竟有高收益,如果不尝试种植经济作物,很多人又心有不甘。所以最近几年在夏收后他们都会拿出二三十亩地种马蹄,跟他有同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一些承包了几十亩地的村民每年都会拿出一小部分水田来种植经济作物。

  “这样是双保险。”陶开德笑着说,种植水稻的大户在水稻上赚了钱后就去投资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这样一来资金问题就解决了,万一亏本了,还有水稻赚的钱来保证生活生产。

  他说,现在在村里租地,村民一般只租三五年,一般不会签长期合同。因为很多在外做事的村民看到乡里的发展形势后,都陆续回来了,也卯着劲想大规模种植,所以他们只签订短期合同,一旦有合适的发展机会,就会自己来干。这样虽然不利于一些承包大户的利益,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说明村民对农村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乡推广站负责人介绍,2013年,全乡水稻种植面积26050亩,水果马蹄1530亩,粉马蹄300亩。该负责人表示,一些村民利用种植水稻得来的钱来发展经济作物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据了解,从2000年开始,平乐县着眼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2005年12月,经有关部门严格监测、检测,报送国家绿色食品中心核准,该县生产的15个品种8133公顷的稻米全部符合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稻米)生产面积,占全县一季稻种植面积的73.1%。而阳安乡也因此成为平乐“绿色稻米”的基地乡镇。

  阳安乡党委书记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在水稻发展方面,他们还将继续努力,发展绿色品牌,条件成熟时申报有机稻种植基地。以大加东村、上加东村、秧地村等3个绿色家园示范点,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新格局,并向周边辐射。

  同时,这些年全乡在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情况下,也积极发展其他产业。乡里将利用好秧地村隹园水果专业合作社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沙塘橘种植面积;巩固和发展花卉轮种基地,成立果蔬种销专业合作社;依托广西大雅茶籽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争取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销售”的管理,实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增收。阳安农民在千年传统水稻的基础上,已经走出了一条富有生机的新路。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