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正文

防城区:大米全产业链发展 铺就乡村振兴新“稻”路

2023-08-18 10:21:24 来源: 防城港市新闻网 作者:原创


  时值盛夏,记者走进防城区那良镇其那村近800亩的水稻种植基地,只见黄澄澄的稻浪随风摇曳,两台大型收割机伴随着轰鸣声在农田里来回忙碌着,水稻被迅速收割,经过脱粒后装载到路边的农用车里。



蓝天白云下,大片金色稻田随风摇曳。


  “以前村里土地大多是‘巴掌田’‘补丁田’,农田设施不配套,机械化不高,种植费时费力,种田不划算,很多村民都进城打工去了,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撂荒地。”其那村驻村第一书记彭金安指着金色的稻田告诉记者,这片土地原来都是撂荒地,杂木杂草丛生,只有零星地块种有玉米、木薯之类的,经济效益很低。



沉甸甸的稻穗将稻杆压弯了腰。


  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事要从2021年说起。2021年,防城区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实施“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那良镇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旱改水”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其那村、大河村等地把低效的闲置荒地改造成1200多亩高标准农田,形成了“田成块、路成网、渠成道”的规模。



两台大型收割机伴随着轰鸣声在农田里来回忙碌。


  为了形成种植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去年7月,其那村、大河村还分别与防城区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合作种植水稻。“根据合作协议,合作社每年将返还产值百分之二十的利润给村集体,每年可为其那村和大河村村集体增收将近20万元。”防城区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深达说。



防城区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深达现场查看稻谷的饱满度。


  旱地改造成稻田后,也改变了村里原来的传统生产方式,由人工劳作升级为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种植、管理和采收工作效率,降低了种粮成本。“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80亩水稻,相比人工收割,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我们节省了一笔开支。”何深达笑着说,现在种植水稻很方便,不仅有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精准化技术指导,还有水稻种植、施药、施肥、收割等全环节机械化作业。



工人驾驶收割机转运稻谷。


  “4天时间就能全部收割完水稻,预计今年早稻平均亩产300公斤。”何深达说话间,眼前3亩多的水稻田已被收割干净,旁边一辆小型农用车就装满了稻谷。何深达告诉记者,这些稻谷随后将送往位于那良镇集镇安置点的粮食仓储烘干中心进行烘干。



那良镇集镇安置点的粮食仓储烘干中心。


  “以前村民种水稻只能在附近市场卖,价格不稳定。现在合作社与邮政合作,我们负责源头,专注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打造高附加值富硒大米品牌,借助邮政的力量销售、运输大米,卖粮有了保障。”望着丰收的稻谷,何深达脸上挂满了笑容。


  水稻种植基地的建设,既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土地流转收入,也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据了解,村民每亩土地每年获得600元的土地流转费,合作社还聘请当地村民进行农田的日常管护。今年3月,合作社聘请村民黄余德负责水稻灌溉。夏季每天早上五点多,他骑上电动车来到基地看田水。“这里离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过来很方便。我家有土地流转进来,每年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现在在这边看田水,我每个月还能拿到三千多元工资,我觉得很满意,比自己种地强多了。”黄余德乐呵呵地说。


  走进那良镇集镇安置点的粮食仓储烘干中心,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映入眼帘,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工人正忙着将稻谷输送到烘干塔内进行烘干。工人陈贤明告诉记者,每批稻谷烘干时间仅需21个小时,比传统晾晒节约了2天的时间,现在仓库存储有250吨烘干的稻谷。



工人正忙着将稻谷输送到烘干塔内烘干。


  为壮大水稻产业发展,防城区在那良镇实施了大米全产业链项目。据了解,项目计划投资735万元,内容包括种植水稻1500亩,建设水稻产业加工厂房,配套育秧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烘干塔、碾米机等设备。项目采用“政府+企业+农户”模式进行合作经营,由防城区心远种养专业合作社进行实施,建设“绿色+富硒+特色”水稻核心示范区,实现基地集耕、种、收、烘干、加工、仓储等功能于一体,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地方特色大米品牌,达到 ‘产、供、销’一条龙的粮食全产业链,带动农户科学认识种植,提升农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那良镇副镇长李国鸿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大米1400吨,大米生产及社会化服务年产值720万元,为其那村、大河村370户以上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和土地流转收益,直接带动那良镇7个行政村灭荒复耕种植水稻,间接带动1880农户开展相关粮食生产工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防城区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带动作用,狠抓灭荒复耕工作、用好用活强农兴农惠农政策,推动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相关农业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引导端牢端好群众“手中的饭碗”,有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守护粮食安全底线,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