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正文

广西第一代水稻钻蛀性螟虫发生趋势预报

2021-03-22 10:14:40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 作者:原创

  根据各地水稻钻蛀性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冬后虫源基数调查,结合我区农情及气候特点,参考历史资料分析,预计全区第一代水稻钻蛀性螟虫发生程度为轻、局部中等,与上年同期持平;局部稻区二化螟发生呈上升趋势。第一代三化螟发生主要区域在桂中及桂西大部,右江河谷、桂南局部;发生期大部稻区与上年、常年接近;桂东南稻区第一代成虫盛发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其它稻区3月下旬末至4月下旬。第一代二化螟主要发生区域在桂东北、桂西稻区;第一代成虫盛发期:桂东北稻区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桂西稻区为4月上旬至下旬末。螟蛾主要集中在秧田及早移植田产卵并造成为害。

 

  一、主要依据

 

  (一)有效虫源面积

 

  2020年全区三化螟、二化螟发生面积分别为171.40、223.01万亩次;三化螟发生面积分别比上年、常年减少14.29%、49.68%;二化螟发生面积分别比上年、常年增7.44%、10.30%。

 

  (二)冬后虫源基数

 

  冬后加权平均残虫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三化螟偏少,二化螟基本持平。统计合山等59个县(市、区)三化螟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残虫虫口密度为80.00头/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常年减少20.06%、56.98%。统计融水等14个县二化螟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残虫虫口密度为3427.00头/亩,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平乐、环江、三江、田阳、南丹等县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多,其中平乐县二化螟各类型加权平均残虫量(15222.2头/亩)是上年同期的1.86倍。

 

  (三)气候因子

 

  2021年1月全区平均气温11.6℃,接近常年;平均降水量3.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2.4%,为 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2月全区平均气温16.9℃,较常年同期偏高3.8℃,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3高;平均降水量70.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大部稻区的三化螟越冬代死亡率比上年持平到增高,统计象州等52个县(市、区)各类型田加权死亡率为8.19%,比上年同期高2.89%、比常年低13.88%。统计平乐等32个县(市、区)二化螟越冬代死亡率为5.05%。二化螟越冬代死亡率比三化螟的明显偏低,统计环江等19个县(市、区)二化螟为2.60%,三化螟为8.27%。

 

  (四)农事活动

 

  截至3月12日,全区已浸播早稻种子1285.3万公斤,其中,杂交稻种子833.87万公斤,早稻育秧36.48万亩。全区除桂林和柳州2市外,其它市均已开始早稻育秧工作。全区已插早稻面积24.8万亩,已有南宁、梧州、北海、钦州、贵港、玉林6市开始早稻插秧。

 

  二、防治意见

 

  3月中旬到4月中旬为防治第一代水稻钻蛀性螟虫的关键时段,各级植保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调查,针对当地虫情实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分类指导防治。

 

  (一)农业防治

 

  指导农民群众抓紧时机在螟虫越冬幼虫生理转换期(即化蛹初期)进行灌水,可大大减少螟虫越冬基数;利用机耕加速禾蔸的腐烂,提高灭螟效果;指导农民人工摘除秧田的三化螟、二化螟等螟虫卵块,降低虫源基数。免耕稻田宜早灌水、灌足水,保证禾蔸腐烂。

 

  做好物理阻隔育秧。采用30目防虫网或15~20克/m2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育秧,阻隔介体昆虫,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且能预防秧苗稻蓟马、叶蝉等;也可以阻止螟虫等在水稻秧苗上产卵。

 

  (二)生物防治

 

  各代成虫期应用昆虫性诱剂诱杀,蛾始见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卵孵始盛期应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注意Bt对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三)药剂防治

 

  对于达到防治指标(三化螟在本田每亩卵块数达到100块(秧田1000块)时;二化螟在早晚稻分蘖期枯鞘率分别为4%、3%时和穗期丛害率1%(株害率0.1%)时)的田块应及时施药防治。

 

  做好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针对恶苗病、苗瘟、病毒病、线虫病、稻飞虱、稻蓟马、螟虫等苗期病虫,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减少秧田期和大田前期用药。在秧苗移栽前3天用药,带药移栽,预防螟虫、叶瘟、稻蓟马、稻飞虱和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